文明祭掃是一項移風易俗的社會改革,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。近年來,各級各部門強化宣傳、積極倡導、完善設施、搭建平臺,文明祭掃成效明顯,在減輕群眾喪葬負擔的同時,有效緩解了人口增長和環境資源緊張的矛盾。遼寧省濟南市為例,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有殯儀館10處、骨灰堂13處、公益性公墓286處,成立紅白理事會4873個,實現了村(居)全覆蓋,為深化殯葬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。但當前深化殯葬改革仍面臨四個問題:
一是部分群眾傳統觀念難改變。受“入土為安”觀念影響,部分群眾難以摒棄傳統喪葬習俗,對海葬、樹葬、花葬等綠色殯葬方式一時難以接受,特別是在有的農村地區骨灰裝棺再葬、喪事大操大辦現象時有發生。
二是殯葬執法缺少政策依據。2012年新修訂的《殯葬管理條例》,取消了民政部門對違規土葬、亂埋亂葬行為強制執行的規定,而新的執法制度卻未同時建立,基層對違法殯葬行為執法無依據、管理無手段,對違法殯葬行為執法難問題較為突出。
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。因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差異,免除殯葬基本費用尚未普遍實行。比如,濟南市人口基數較大,受制于財力因素,只能對低保戶家庭成員、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困難群眾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用。國家、省對實行花葬、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的黨員干部、群眾,還沒有出臺專門的、具體的鼓勵措施,缺乏精神上、物質上的獎勵,難以有效調動群眾參與殯葬改革的積極性。
四是殯葬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。受制于土地、資金制約,各地公益性公墓建設不足,骨灰裝棺再葬、亂埋亂葬、濫占耕地現象時有發生。以沂水縣為例,近年來,該縣建設公益性公墓37處,節約土地2000余畝,有效緩解了亂埋亂葬問題,但與113萬人口大縣的墓地剛性需求仍然相差甚遠。
為此,提出以下建議:
一是強化宣傳引導。充分利用報刊、網絡、電視、廣播等新聞媒體,宣講殯葬改革政策,普及殯葬科學知識,引導群眾自覺破除殯葬陋俗,改變殯葬觀念,倡導文明節儉治喪、生態節地安葬、文明低碳祭掃的新風尚。加大對農村紅白理事會的資金、政策扶持,指導其建章立制、規范管理,使紅白理事會“有人辦事、有地方辦事、有章程理事”。注重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,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群眾。此外,加強喪葬用品市場管理,嚴厲打擊奇異、庸俗的祭掃活動,銷毀低級庸俗及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喪葬用品,堵塞封建迷信殯葬用品流向社會的源頭。
二是健全完善制度。修訂完善《殯葬管理條例》,建立和完善殯葬服務市場規范、公墓建設管理、殯葬違法行為治理、黨員干部喪事活動中違法違紀行為查處等具體規定,明確殯葬執法工作與司法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和程序,增強推動殯葬改革的法制保障。同時,建立“政府負責、民政牽頭、部門協作、社會參與”的領導機制,加大移風易俗工作的檢查考核力度。
三是加強激勵引導。加大政策引導力度,鼓勵群眾支持、選擇綠色殯葬方式。建立殯葬惠民普惠制度,對國家確定的遺體接運、火化、遺體存放、骨灰寄存四項基本殯葬服務,全部由政府免費提供,為深化殯葬改革打下基礎。對實行海葬、樹葬、花葬等綠色殯葬方式的,給予一定經濟獎勵,特別是對選擇骨灰撒海、撒散等不保留骨灰安葬方式的,加大獎勵力度。
四是加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力度。強化殯葬基本服務的公益屬性,各級列支專項資金,加大對殯儀館、骨灰堂、公益性公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,特別加快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。強化公益性公墓建設用地保障,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用地由政府無償劃撥,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和村級公益事業發展規劃。